小河流水潺潺,民居錯落有致,草木微微泛黃,雜果簇擁枝頭……位于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南部的瓦窯臺村有了秋的影子。
北靠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夏宗寺,西與國家3A級景區峽群森林公園隔河。近年來,依托峽群森林公園的生態資源稟賦和夏宗寺的旅游資源優勢,瓦窯臺村以山借景,打造集康養旅居、民族特色旅游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村在畫中、畫在村中”的高原生態農家樂新景象愈發奪目,吸引八方游客。
與此同時,瓦窯臺村還因地制宜,瞄準菌菇及馬鈴薯產業賽道,村強民富的美好圖景正不斷照進現實。
美鄉村吃上“旅游飯”
夏末秋初,走進瓦窯臺村,山麓蒼松青翠,與夏宗寺相映成畫,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生態景象緩緩映入眼簾。蒼松古柏、綠野美食、智能民宿,自然風光與農耕文明和諧交融的現代和美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峽群森林公園現在都是‘網紅打卡點’了,人氣旺得很。”瓦窯臺村祁老五農家樂的老板祁登奎臉上笑開了花,對上門服務的海東供電公司員工介紹,今年“五一”期間,他連續接待了10天的游客,每天收入高達1萬多元。現在正是旅游旺季,也是用電高峰期,自家用電一直很穩定。
曾經的瓦窯臺村人均耕地少,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勁頭不足,是個有名的貧困村。2016年,瓦窯臺村啟動新農村建設,修繕房屋,建設道路,改造電網,等等,村容村貌處處煥然一新,為旅游業發展打下了基礎。隨后,村里乘著旅游業發展的“東風”脫貧摘帽。
2022年,海東市實施瓦窯臺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項目,工程涉及三合鎮莊科村、瓦窯臺村。工程竣工后,進一步推動了瓦窯臺村生態旅游從早期的浪山、逛農家樂和采摘園等單一項目,發展為集休閑農莊、田園農業、花海游樂、民宿、民俗文化等多種類型并存的模式,產業體系功能也由最初的吃、游,發展為吃、住、行、游、購、娛,鄉村旅游模式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度假、康養、生態休閑旅游轉變。目前,該村建起40家農家院,每戶村民年均增收近3萬元。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自2013年以來,國網海東供電公司累計投資120萬元,先后兩次進行瓦窯臺村臺區改造升級,新建改造配電變壓器3臺,新增容量800千伏安,新建改造配電線路8千米,有效解決低電壓制約鄉村發展的難題,在提升村子供電容量的同時,讓景區環境更美。
近日,國網海東供電公司三合供電所員工來到瓦窯臺村開展電力安全進村入戶活動,檢查村中農家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的用電線路。李永鵬攝
如今,瓦窯臺村獲評“國家森林鄉村”稱號,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年收入可達40萬元。隨著峽群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不斷挖掘,村里已成為休閑康養、旅游度假、攝影創作、戶外運動、健身娛樂的好去處,瓦窯臺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闊。
小小菌菇變身“致富傘”
走進峽群森林公園食用菌基地,清香菌味撲鼻而來,一朵朵羊肚菌猶如褐色的“小傘”破土而出,鋪滿整個大棚。工人們正在采摘、裝箱。國網海東供電公司員工忙著檢查基地用電線路、設備,保障基地安全用電。
“菌菇采摘期約70天,每天采摘羊肚菌、榆黃菇、平菇500余斤,一個采摘期收益可達40余萬元。”瓦窯臺村村委會主任拉毛才讓牟滿懷喜悅地說。
瓦窯臺村地處峽群森林公園內,由于山上生長的樹木較多,土壤比較潮濕,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瓦窯臺村借此優勢將發展蘑菇產業確定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今年上半年,村里種植平菇、雞腿菇、姬菇等5種菌菇,種植面積達50畝,已產出蘑菇3萬斤,產值達18萬元。
近年來,峽群森林公園林場建設鋼架拱棚,積極引進農業科技企業,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流轉附近農民土地,林下種植羊肚菌、熊掌菇、赤松菌等食用菌,林區已經成為平安區最大的天然食用菌基地。林區內的瓦窯臺村農戶搶抓農閑時機,參與到采摘山野菜、經營農家樂、出售土特產、提供向導服務等行業中來。
菌菇對溫度、濕度等要求比較高。為了給菌菇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2022年,基地在大棚里安裝了滴灌和溫控設備。為保障菌菇產業發展用電安全可靠,國網海東供電公司于2020年抽調骨干員工組建服務專班,專班根據客戶用電特點提供專屬服務,在完善24小時應急響應機制的同時,提供“把脈問診”式服務,利用現場巡檢、紅外測溫、在線監測等方式,對瓦窯臺村的供電線路、配電箱等設備開展安全隱患排查。
赤松菌、羊肚菌等產業的發展,每年助力包括瓦窯臺村在內的周邊7個村的集體經濟增收,還幫助周邊村百余戶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以工促農、以旅助農、以貿帶農,破除了產業之間的藩籬,既增加森林公園和農戶經濟效益,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富硒地長出新“薯”光
“洋芋(馬鈴薯)花兒開得艷,鋪成了紫色花海,一壟接著一壟開,亮出了三合農業的新風采……”7月11日,在峽群森林公園舉辦的“六月六”夏宗寺花兒會上,一首青海花兒唱出了三合鎮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帶來的喜人變化。
三合鎮馬鈴薯種植以瓦窯臺村、寺臺村等地為主,當地民眾世代種植馬鈴薯。由于地處平安區近郊,隨著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荒地閑置無人耕種,產業發展“小、散、慢”等問題制約著農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三合鎮黨委積極融入平安區富硒農業產業規劃和青海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發展大勢,推動馬鈴薯產業“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收貯專業化、加工精深化、營銷品牌化”發展。如今,三合鎮已建成交易大棚兩座、容量500噸的儲藏窖1座,配備皮帶運輸機、精選機、運輸車輛等設施,升級包裝精選車間。馬鈴薯播種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產業鏈逐步完善、價值鏈逐年提升。
“惠農好政策給了我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和底氣,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也是我們生產必不可少的。”種植大戶袁發存感慨頗多,“過去洋芋收獲之后,最發愁的是銷路,賣不出去就只能爛在地里。現在鎮上有了交易市場和儲藏窖,還開了馬鈴薯粉條加工廠,這些都不是問題了。”袁發存成立的欣榮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去年流轉土地種植馬鈴薯80公頃,平均畝產達到6000余斤,凈收入20余萬元。
合作社建設初期,為確保及時供電,國網海東供電公司三合供電所為其提供“三零三省”服務,科學制訂配套電網改造施工方案。袁發存沒花1分錢,1臺160千伏安變壓器便架設到了合作社。
三合供電所臺區經理為馬鈴薯產業提供“一對一”服務,24小時隨叫隨到,并定期到加工廠檢查用電設備。“得益于可靠的供電保障,我們的粉條加工廠內機器日日轟隆隆運轉,優質的粉條暢銷周邊地區。”袁發存笑著說道。
為促進小農戶和大農業有機銜接,三合鎮探索形成“村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聯農帶農新模式。有好的產業發展平臺,還有“高原富硒”品牌加持,區域內大部分馬鈴薯都通過“訂單農業”模式銷往內蒙古、廣西、云南等省區。合作社吸納周邊剩余勞動力就業,越來越多農戶搭上聯農帶農“順風車”,在家門口掙上了錢,日子越過越紅火。(楊啟紅、李永鵬)